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以及贸易战大形势下,服装制造业何去何从最近,业界有些关于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及东南亚血汗工厂的热评,隋力培也就此发表了如下观点: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的出口连续每年以高于25%的速度增长。1990年,中国制造业只占全球的3%,而现在占全球市场的一半;1990年,中国的出口只占全球的2%,2017年跳升到14%,在全球的出口份额增长了6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然而,这两年“世界工厂”正在失去综合优势,据《经济学人》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工人每天的平均工资是27.5美元,远远高于印度尼西亚的8.6美元以及越南的6.7美元。根据2015年8月波士顿咨询报告,相比于美国,中国目前的制造成本优势已缩水至5%以下。该报告以美国为基准,分析并比较了全球前25大出口经济体的四项关键维度——工人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能源成本以及汇率水平。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直接导致中国代工厂优势降低。 在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前,因为劳动力成本、土地能源价格迅速上升,汇率则居高不下等原因,中国的制造业就出现了转移迹象,服装和家纺制品等劳动密集型工厂大规模迁往东南亚。一些跨国公司连锁服装品牌为了追求采购成本最低,压价导致服装企业供应商被迫向用工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地区转移,甚至找到一些偏远的作坊进行违规生产,负面新闻频频爆出。早在2005年,我任职的跨国公司就曾进行东南亚采购的尝试。那时,柬埔寨工人的月工资只有70美金,工作效率比同期中国工人低一半以上,且只能生产最基本的款式。另外,整个生产供应链的原料辅料都来自于中国,当地的清关和运输效率也比中国要低很多。如今,东南亚工人的工资已经增长了数倍,虽然能够生产的款式及工艺水平都有所提高,但仍不能和中国服装企业比肩。尽管如此,瑞典时装零售巨头H&M、丹麦著名时装连锁店BESTSELLER、西班牙Inditex集团下ZARA等诸多一线快时尚品牌的供应商都已将成衣生产厂从中国搬到缅甸柬埔寨等地区,这些跨国公司甚至会要求新开发的供应商在缅甸必须有生产基地,否则不能列入许可供应商名单。 国际采购商的生产选择愈发倾向于低成本劳动力的东南亚地区,欧美国家对这些地区的进口税收优惠也使得国际买家的到岸价更有优势。面对国际上愈演愈烈的贸易战和产业链逐步转移的大环境,中国国内纺织服装制造企业是否还具备持续竞争力? 让我们先来分析下东南亚和国内生产采购的形势。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迎来大量港澳台投资,生产制造多是三来一补贸易。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国投入大量财力建设基础设施。到2000年后,中国的产业链已经比较完整, 面料辅料一应俱全,上下游供应链都比较成熟,整体工艺水平能力也都具备国际水准。在政局稳定,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强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制度普遍较为规范,鲜少发生罢工情况。中国企业对产品管理的风险控制很好,一旦产品出问题,马上会有解决方案,因此企业信誉较高。在工人素质方面,如果说欧美国家工人效率是中国工人的1.5-3倍,那中国工人和东南亚工人的效率比差不多也是这个值,加之中国大力推行工业自动化,更是让东南亚相形见绌。 以上一切,使中国服装制造生产在2000年后颇受欧美买家青睐。近十年,中国供应商工厂的设计开发意识更是不断增强,在欧美开创设计工作室,邀约欧美设计师配合国内设计师成为设计开发的主流,更具竞争力。 反观东南亚,虽然用工成本低廉,但相关配套并不完善,基础设施也有诸多不足,工厂整体管理和技术团队、主要原料、辅料等都源自中国,且清关效率低、周期长,管理成本高居不下。以柬埔寨为例,当地工人工资成本已比十年前上涨3倍,政府承诺在未来五年还要继续上涨至5倍。金边周边的工业用地成本已上涨7倍,水电燃料等成本虽然没有大幅上涨,但基价成本一直是中国的1.5-2倍。而那些看不见的隐形成本,如政治不稳定和罢工等各种因素,更是危机重重的问题深坑。一墙之隔的越南,工资涨幅在近20年间已达近17倍,整体成本几乎和中国持平。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指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进出口成本(关税、港杂费、内陆运输费等)比中国贵24%,且整个进出口过程的时间比经合组织平均高出66%,效率很低。此外,东南亚社会政治环境并不稳定,潜在风险高。2014年,在越南的反华抗议中,至少有15家外资工厂被焚烧,导致供应链断裂,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再者,东南亚地区的工人生产积极性相对较低,厉以宁教授曾在2015年写的一篇文章——《东南亚工人没有中国工人好》中提出,东南亚工人缺乏纪律,学习积极性不高。国际采购商开发部门在考察新市场的过程中,只看到东南亚人工便宜、有港口等便利条件,并没考虑到生产效率和政治等不利因素,就决定把生产转移到东南亚;而投资在东南亚建厂的中国公司,一定时期内也受益于成本优势和订单的稳定,却承担着政治和经济的巨大风险。最近,欧盟又宣布启动撤销柬埔寨和缅甸的贸易优惠待遇程序,优惠关税政策将在数年后结束——这对于当地近百万从事成衣鞋类制造的工人而言,更是毁灭性打击。 因此,那些考虑向新兴市场转移的企业,切不可盲目跟风,在试图改变企业的全球采购策略时,不应该只考虑显性成本的因素,也需要同时考量到与新工厂合作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信息效率方面的劣势可能会冲掉低成本带来的效益。 产业链从中国移出去并非易事。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拥有悉数联合国工业类别的国家,中国又是人口大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发展本土制造业, 提升中国制造向中高端发展的产业洗牌过程中,损失低端制造业,留下真正做好品牌、好产品的企业,对于中国服装制造业的未来而言,也未必不是made in China走向世界的一种新姿态。
文章分类:
行业新闻
|